技术文章

输变电类建设项目案例分析

输变电类建设项目案例分析

内容概要
  一、输变电类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二、输变电类项目环评重点的确定
  三、输变电类项目环境影响识别
  四、输变电类项目环评的评价范围、因子
  五、输变电类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内容讲解
  案例已知条件
  1 项目名称、规模及基本构成
  本工程由500kV某变电所及500kV同塔双回、接送电线路组成,线路全长2×91.3km。
  本工程项目名称和基本构成见表1-1。

评价指导思想
  在评价工作中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及相关法律、法规、有关地方法规为准则,根据输变电工程特点,充分考虑线路沿线及变电所所在区域的环境特点及环境现状,在深入分析工程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已运行的输变电工程实测数据进行类比分析,预测本工程运行后对周围区域环境的影响的程度,结合地方相关规划,贯彻清洁生产和达标排放原则,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本期工程的可行性。

  本评价的主要内容如下:
  a )自然与社会环境调查;
  b )环境现状监测、调查与评价;
  c )工程分析;
  d )电磁污染、噪声、环境空气、水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等环境影响预测;e )水土保持;
  f )环境保护对策;
  g )清洁生产;
  h )环境监测与管理;
  i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j )公众参与。

评价重点
  考虑到本工程的项目特点,评价中将以工程分析、电磁环境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持措施为评价工作的重点。具体内容如下:
  a)根据目前国家的产业政策,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分析本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b)通过本评价,提出先进、适用、经济的环境保护措施。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4-93)和《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 规定的方法进行划分。
  (1)本工程输电线路无环境空气污染物排放,变电所冬季采暖采用电辐射板方式,也无环境空气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空气质量无影响。
  (2)变电所无生产废水排放,主要排水为生活污水,其排放量较小为20t/d,污水水质简单,纳污水体水域为中等规模,地表水水质类别为Ⅲ类,因此本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
  (3)本输电线路沿途大部分为农村居住环境,线路均从村庄边缘经过,所在功能区属于GB3096一93规定的Ⅰ类标准地区,因此本项目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二级。
  (4)由于本工程建设及运行中对生物群落及区域环境的影响较小,因此生态评价工作等确定为三级。

环境影响识别:
  根据输变电工程的特点,结合项目周边环境敏感点的分布及环境现状,对工程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识别,识别结果见下表。
评价范围、因子及标准
  (1)评价范围
  a )水体
  变电所排水口至纳污河下游2.5km。
  b )噪声
  输电线路:边相导线两侧50m带状区域范围内;
  变电所:
  厂界噪声评价范围为围墙外lm的所界处;
  环境噪声评价范围为半径100m 的敏感区内和附近居民区。
  C )工频电磁场
  输电线路的评价范围为边相导线外30m 带状区域范围内;
  变电所评价范围为以所址为中心半径500m 的范围内。
  d )无线电干扰
  输电线路走廊两侧2000m 带状区域内;
  变电所所址围墙外2000m 区域内。
  e )生态环境
  输电线路两侧及变电所周围1km的范围。
  f )水土保持
  主要为输电线路和变电所永久占地、临时占地等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2) 评价因子
  现状评价因子
  a)环境空气:TSP、SO2、NO2
  b)水环境:COD、BOD5
  c)噪声:等效A 声级;
  d)电磁辐射:工频电磁场强度;
  e)无线电干扰:0.5MHZ的无线电干扰值;
  f) 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量;
  g)生态环境:植被特征与覆盖率。

  预测评价因子
  a)环境空气:TSP(评价建设期)
  b)水环境:CODcr 、SS
  c)噪声:等效A 声级;
  d)电磁辐射:工频电磁场强度;
  e)无线电干扰:0.5MHZ的无线电干扰值;
  f) 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量;
  g)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对植破坏与恢复。

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1、送电线路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本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运行期间和施工期间的影响。
  (1)、运行期
  本线路运行期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a)本工程线路沿途拆迁房屋、砍伐林木,改变局部自然生态环境;
  b)土地的占用,改变了的原有土地功能;
  c)输电线路下方及附近存在的电、磁场对人、畜和动植物产生影响;
  d)输电线路干扰波对邻近有线和无线电装置产生影响;
  e)高压线路电晕可听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施工期
 a)施工临时占地将使部分农作物、果树、高大乔木等遭到短期损坏。
  b)材料、设备运输车辆产生噪声和扬尘;
  c)修筑施工道路扰动现有地貌,造成一定量的水土流失和产生扬尘;
  d)塔基场地平整、基础开挖等,扰动现有地貌,造成一定量水土流失、产生扬尘、固体废物和较大的机械车辆噪声等;
  e)土建施工时混凝土搅拌及基础打桩等产生噪声;
  f)施工期间生产和生活废水的排放;
  g)现场施工人员临时居住场所,可能临时搭建生活和取暖炉灶,产生环境空气污染物。
  h)人员及车辆进出等活动将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对野生动物将产生一定影响。

2、变电所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1)运行期
  a)工频电、磁场,无线电干扰
  变电所内的高压线以及电气设备附近,因高电压、大电流而产生较强的电、磁场;
  所内各种500kV 电气设备、导线、金具、绝缘子串亦可能产生局部电晕放电,这些都可成为无线电干扰源,通过出线顺着导线方向以及通过空间垂直方向朝着变电所外传播高频的干扰波。
  b)废水
  变电所在正常工况下,无工业废水产生。所内废水主要来源于值班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经一体化设施处理后外排。
  c)固体废物
  变电所值班运行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送至当地指定的处理部门进行集中处理。
  所内变压器为了绝缘和冷却的需要,其外壳内装有大量变压器油,在发生事故时会有变压器油外泄,利用事故油池收集,最后交由有资质的危废处理部门处理。

d)噪声
  变电所的500kV断路器、电抗器、变压器(冷却风扇和铁芯电磁声)、火花及电晕放电等会产生较高的连续电磁性和机械性噪声。

(2)施工期

  变电所的施工相对集中,为节约工程造价,并使对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小程度,本期工程施工场地均设置在己征地范围内,不另行租地。

  变电所在施工期间,由于地表的开挖、工程车辆的行驶、施工人员生活等,施工区域将产生水土流失、粉尘、噪声、弃土、弃碴、生活垃圾、生活废水等,但由于施工区域远离居民区,施工产生的粉尘、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不会很大。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水土流失。

污染特性分析
  1、工频电场特性分析
 输电线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因交流电频率极低,具有如下静电场的一些特性:
  a)电场强度大小与输电线相对于大地的电压成正比;
  b)电场中的导电物体(如建筑物、树林等)会使电场严重畸变,从而产生一些屏蔽作用;
  c)单回路三相交流输电排列方式不同,周围的电场强度也不同。导线水平排列时,场强与影响范围最大;正三角形排列时,次之;倒三角排列时,最小;
  d)双回路布置的导线由于采取逆相序排列,地面场强要低于单回路地面场强;双回路鼓型塔的地面场强低于双回路伞型塔。

2、工频磁场特性分析
  a)磁场强度的大小仅与电流大小有关,而与电压无关;
  b) 50Hz 或60Hz的磁场能很容易透穿大多数的物体(如建筑物或人),且不受这些物体的干扰。
  c)从理论上讲,由于三相交变流输电线中各相电流的有效值相等、相位互差1200,所以在距输电线较远处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近似为零。

3、电晕特性分析
  当导线表面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击穿强度时,就会产生电晕放电,电晕放电多发生在高压输电线路上。高压输电线路产生的无线电干扰来源主要包括:导线表面电晕放电;绝缘子电晕和火花放电以及接触不良和触点松动产生火花。其中前两类干扰通常是沿线分布,是长期存在的;后一类干扰通常是局部的和短暂出现的,对于中等电压的木横担或全木杆线路,这类干扰产生较为频繁,对于水泥杆和铁塔,由接触不良产生的干扰相对较少。
  电晕放电有如下特性:
  a)电晕放电受线路自身状况的影响。电压越高,电晕放电就越强;导线直径大,电晕放电就越弱;导线的表面光洁度越高,电晕放电也就越弱。
  b)电晕放电与环境因素有关。空气污染越严重,电晕放电就越强;相对空气密度越小,电晕放电就越强;相对空气湿度越大、风速越大,电晕放电越强;在降雨、降雪时,亦会使电晕放电加剧。
  c)电晕放电主要对无线电通信和广播产生干扰。一般情况下,电晕放电的频率范围为0.1~100MHz ,频率在0.15~0.2MHz时干扰值最大,随着频率增加,干扰值迅速减小。由于调幅广播的频段为0.5~1.65MHz,正好是处于输电线路电晕干扰的频段,因此输电线路电晕干扰主要影响对象是沿线路两侧居民无线电广播、电视的接收。

4、噪声特性分析
  本输变电工程噪声主要来源于变电所,在运行期间变电所产生的噪声污染主要包括电磁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及机械噪声等。
  a)电磁噪声
  主变压器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电磁噪声是由于铁心激磁引起硅钢片产生磁致伸缩,并造成振动而形成的。
  b)空气动力性噪声
  由旋转噪声和涡流噪声所组成。旋转噪声是冷却器风扇叶片旋转,周期性打击空气质点,引起空气的压力脉动而形成的。涡流噪声是叶片旋转时,在叶片背面形成涡流及涡流破裂的过程中,造成空气的稀疏与密集,从而形成的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是变电所的主要噪声成份,主要由主变压器冷却器产生的。
  c)机械噪声
  主要是轴承的碾轧声,与轴承的结构形式有关,是变电所中较次要的噪声成分。

5、电磁污染分析
  高压输电线路及变电所送出线路的电磁污染主要表现在对通信线路的干扰、对无线电与电视的干扰以及对人体的危害三个方面。

  (1)对通信线路的干扰
  高压输电线路及变电所送出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影响有“电”影响(静电感应)与“磁”影响(电磁感应)两方面。
  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在邻近的与其平行的通信线上产生感应电荷。感应电荷除与输电电压正比外,还与通信线路与输电线之间的距离及相互位置有关,感应电荷产生的干扰称为“静电干扰”。
  输电线路的交变磁场会在邻近的平行通信线上产生互感电压,其大小与输电线路中的电流强度和邻近的平行通信线路的长度成正比而且还与线路的之间的相互位置有关。输电线路的磁影响主要是来自输电线路电流的谐波。通信线路音频通道的工作频率通常为300~400Hz ,而输电线路许多谐波的频率恰好在这个范围内。
  当通信线上的感应电压超过弱电设备绝缘的击穿电压时,就可能损坏设备和危及人身安全。
  当输电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线路上电压和电流的不对称度会增大,因而对通信线的干扰也相应增大,如果输电系统是大电流接地系统,对通信线路的干扰最大。

(2)对无线电与电视信号的干扰
  输电线路及变电所送出线路对无线电与电视信号的干扰主要指电晕放电引起的干扰。它主要影响中波无线电广播和电视2 ~6 频道。无线电杂音的干扰水平在低频段较高,随着频率提高而逐渐减弱,无线电杂音的强度在雨、雪等恶劣气象条件下比晴朗天气条件下强得多。
  (3)对人体的危害
  从机理上分析,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作用主要取决于电磁辐射能量被人体吸收的情况,电磁波在人体中产生热效应和生理效应。
  变电所电磁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思路:
  变电所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等电磁环境影响预测,没有可供使用的推荐预测计算模型。因此,电磁环境的预测主要靠类比的方法。

  类比对象的选择原则
  (1)电压等级相同;
  (2)建设规模、设备类型、运行负荷相同或相似;
  (3)占地面积与平面布置相同或相似;
  (4)周围环境、气象条件、地形相同或相似。
  类比测量结果(略)
  土地占用与农业影响分析
  本工程对土地的使用主要包括永久性占地和临时性占地两类,其中:永久占地主要为变电所和塔基占地;临时占地主要包括牵张场地、施工临时道路、材料堆放场地、堆土场、放线施工区和居民拆迁区等。

  输电线路建设中,永久性占用土地较少,主要为变电所和塔基占地,被占用的土地将永远丧失所有的农业功能,这无疑会对农、林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临时性占用土地面积相对较大,主要是施工临时用地和架线施工区等占地,对土地的扰动具有暂时性。本工程在优化设计方案时,应尽可能利用低产山坡和荒地,尽量不占用优质高产粮田,以减少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变电所所址及线路塔基占地,部分土地原为种植水稻、玉米、少量葡萄等农作物的耕地。从变电所和塔基施工建设开始,原土地功能由农业用地变为工业用地,且为永久性占用。从工程沿线区域整体来说,这种影响很小,但对局部地区土地承包人来说,影响较大,可通过乡级政府进行土地调整或利用占地补偿费,开发新产业来缓解此不利影响。施工期的临时占地也会对当地农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在施工过程中,取、弃土将造成少量土地表层及其植被破坏,表层耕作层被污染或丧失,性质变化,保水保肥性下降等。但相对来讲临时占地数量较少,并且工程结束后经过清理、整治基本上可以恢复其原有功能的。此外,对临时用地依据政策应给予足额的补偿,因此临时占用的农田在施工期对土地利用和经济的不利影响是有限的。本项目占用土地对沿线土地利用格局及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可通过土地调整、征地补偿等措施予以缓解。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a)野生植物影响分析
  本工程选线和建设过程中,砍伐林木主要是少量成片林、路树和部分果树。由于林木砍伐量不大,因此不会引起当地植被群落结构的改变。
  拟建输变电线路不经过自然保护区,线路沿线附近多为开发程度较高的区域,野生植物数量不多,且无受保护的特殊树种。因此,本工程对沿线区域的野生植物无明显影响。
  b)沿线植被的影响分析
  输变电工程沿线植被最大变化发生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首先是征用土地,破坏绿色植被。其次在施工过程中,线路两侧一定范围内的植被将遭受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的破坏。由于线路经过的地形、填挖方的情况不同,对植被的破坏程度也有所区别。但由于线路不经过自然保护区,且无受保护的特殊树种,且多为开发程度较高的区域,野生植物数量不多,现状植被主要是处于不同逆行演替阶段的次生群落,如荒草、灌丛以及经人工营造的用材林、经济林、果木林以及少量的人工防护绿化林、风景林等。因此本工程建设对沿线植被的影响不大。
  c)工频电磁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高压输变电建设项目的工频电磁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较弱的磁场几乎没有生态影响。目前尚未发现电磁场给动物的行为或健康带来什么不利的影响。同时输电线路产生的电磁场不会影响农业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靠近输电线路的树枝会因电晕受到损伤,但整个树的生长几乎没有减慢。
  根据对己运行的SOOkV 输电线路下方的田地进行的实地考察,未有产生减产的现象。
  取弃土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取弃土场选址本着就地取材、就近取土、取土还田的原则,力争做到经济合理。取弃土的施工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原地貌、毁坏地表植被等,施工中应对取土场及时平整复耕,做到边施工、边平整、边绿化,收工一处、恢复一处。弃土场也应在施工结束后及时平整绿化、恢复原有生态面貌。因此,只要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取弃土并认真落实设计的环保工程,其不利影响是可以控制的。

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分析
  本工程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多为乡镇和村庄。本工程变电所和塔基占地,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会给附近村民的田间耕作、交通出行等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施工期的影响周期和范围较小。由于本工程占地为点线性式,局部占地面积小,故其带来的影响也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格局。

水土保持方案
  1、项目区水土保持现状
  本输变电工程线路沿线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少部分为平地和高山大岭,属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项目所经地区多为平原,以轻度侵蚀为主,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线路所经地区土壤侵蚀模数小于800~2500t/km2.a 。
 2、 防治责任范围
  本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其中项目建设区包括永久占地区和施工临时占地区;直接影响区为居民拆迁、线路拆迁及施工道路影响区。工程建设土石方总挖方量5.4万m3 ,土石方回填量为21.67 万m3 ,塔基沿线需弃土弃渣0.77万m3 , 变电所及道路施工所缺土方外购。
  3、水土流失量预测
  工程新增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期,引起水土流失的活动主要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塔基基础清理及开挖、变电所场地平整回填等,流失区域为线路塔基永久占地区、施工临时占地区、变电所施工场地,其中塔基区堆土、弃土和变电所施工区为重点流失区域。
  工程施工建设期未采取防治措施情况下预测土壤流失总量为12008.54t ,新增流失量为5943.47t 。采取防治措施后,设计水平年每年土壤流失量为58.26t , 与背景流失量比较,每年可减少流失量约183.78t 。

4、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主要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其中永久占地包括线路塔基区和变电所施工场地;临时占地包括牵张场地、施工道路、临时堆土(料)场、架线施工区。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永久占地塔基区:主体工程采取了避开不良地质,优化线路路径,合理确定开挖基面,采用不等高基础、设置挡土墙及护坡;方案新增塔基弃土弃渣点的土地整治及绿化措施,规划线路施工时临时堆土(料)的防护措施;

5、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效果
  根据流失预测结果与分区防治原则,本工程项目建设区包括线路塔基区、变电所施工场地区、牵张场地、临时堆土(料)场区、施工道路区和架线施工区。防治方案设计以线路塔基区、变电所施工场地区和临时堆土(料)场为重点,防治措施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同时对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加以综合评价,形成一个完整防治体系。下列指标规定明确数字:

  a )扰动土地治理率
  b )水土流失治理度
  c)水土流失治理度
  d )施工期间拦渣率
  e )土壤流失控制比
  f )植被覆盖率

污染防治措施
  1 送电线路环境保护措施
  2 路径选择中的合理优化
  为了保证线路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小,本工程在选线过程中,利用1 : 50000 、1 : 100000 地形图优化选择路径方案,对沿线有关的地方政府、军事、林业、矿业、航空、铁路、通信、文物等部门进行了收资调研和路径协调工作,并根据有关部门的意见对线路进行了优化。避开了城镇规划区、开发区、居民区、军事设施、厂矿、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点,与工频电、磁场,无线电干扰敏感区域亦保持了安全距离。
  a )避让军事设施
  b )避让通讯设施
  c )避让保护区 本工程线路沿途无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稀有树种和文物古迹。
  d )避让居民区
e )符合规划
  线路从电厂出线后,在规划的工业仓储用地区预留的电力走廊区内走线,从规划区的边缘经过;在某某村处避开了工业园区,符合电力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

电磁环境影响防护措施
  a )线路保护范围
  根据国务院令第239 号《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
  第十条,电力线路保护区第一款,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导线边线向外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在一般地区各级电压导线的边线延伸距离,500kV为20m 。故本工程送电线路电力设施保护控制区为两侧距边相导线20m范围内。
  b )居民防护措施
  线路走廊宽度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110一500kV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DL/T5092一1999 ) , 500kV送电线路不应跨越长期住人的建筑物,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垂直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不应小于9.0m ;送电线路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不应小于8.5m ;同时对住人房屋要求,导线风偏至该点的地面lm 处未畸变场强不得大于4Kv/m , 超过这一标准的予以拆迁。
  c )通信设施防护措施
  1 )本工程所经地区山地较多,大地电导率低。由于高压线路路径通道狭窄,对邻近的通信线路设施有一定的影响,本工程避雷地线采用了GJ 一80 型镀锌钢绞线,增强了地线对通信线路影响的屏蔽效果,减少了对邻近通信线路感应影响的程度。
  2 )为了减少对邻近通信线路的感应影响,本送电线路在选择路径时充分考虑了与通信线路保持最大隔距,使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3 )经现场实地调查和收资,本500kV交流送电线路工程与沿线重大无线电通信设施的距离均满足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4 )本输电线路工程与农村电话、用户通信线路接近较多,而该类线路多为架空明线和市话HYA电缆,待施工设计时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和相对位置进行计算,对影响超过容许值的线路与当地电信局协商解决。
  d )输电线路电磁污染防治
  本工程为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提高导线对地高度,双回路导线采用逆相排列以及采取高、低压导线分层架设等措施,可以减轻地面处电场强度。另外,中相绝缘加强以提高耐雷水平。

变电所污染防治措施
  1电磁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a)变电所所址选择时避开无线电、工频电场、磁场等干扰敏感点。根据调查,所址外2km 范围内没有无线电发射工作单位,符合《短波无线电收信台(站)电磁环境要求》(GB13617 一92)中对500kV 输变电工程的保护间距1.8km的要求。据调查,所址2km范围内均无短波无线电收信台(站)。
  b)所区内采用地下埋设电缆方式进出线,电缆内包含电磁辐射屏蔽层,避免了采用架空裸线对变电所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影响。
  c)使用设计合理的绝缘子,特别关注绝缘子的几何形状及关键部位材料的特性,使用能改善绝缘子表面或沿绝缘子串电压分布的保护装置。
  d)根据已投运变电所的实测资料、规程要求,合理确定所区平面布置和对构支架高度的要求,将变电所主变压器布置在所区中央,通过距离衰减,以减小所区围墙外的电磁场强度及无线电干扰水平。采取防治措施后,500kV配电装置内离地1.5m 空间的工频电场强度不超过10kV/m ,少部分地区不超过15kV/m,配电装置围墙侧(非出线方向),离地1.5m工频电场强度不大于5Kv/m。变电所围墙处及其以外区域工频电场强度不大于4kV/m。
  e)在安装高压设备时,保证所有的固定螺栓都可靠拧紧,导电元件尽可能接地、或连接导线电位,提高屏蔽效果。
  f)在所址墙外布置隔离带,种植冠较大、长势不高的常绿树,以屏蔽和吸收电磁辐射。禁止在输变电设施防护区内建设、搭建民居。
  g)对所内工作人员进行电磁环境知识的培训,尽量减小在高电磁场区的停留时间,以减小电磁场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2 防噪措施
  生态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是指除环境污染之外的人类生存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的主要部分。针对本工程特点,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工频电、磁场、无线电干扰、噪声、水土流失及对野生动物和自然林木的影响。本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主要从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以及特殊性目标三个方面考虑,结合线路施工的特点,采取如下措施:
  a )清理地面、土石方挖掘转运、道路修建等活动,会造成植被丧失、干扰动物栖息环境,因此施工过程应合理规划施工并尽量减少施工占地,减少土石方的二次倒运。
  b )尽可能避开林区或沿林区边缘通过,以减少林木砍伐量,保护自然环境。杆塔定位尽可能避开果园,经济作物田地。林木的砍伐会引起植物种类的减少、植物结构的改变以及动物和鸟类栖息场所的丧失、迁移走廊的切断等生态问题,因此线路路径选择过程中,尽量避绕林区和大片林地,难以避开的地段,施工过程中考虑采取加高塔身、缩小送电走廊宽度等措施,避免对林木的砍伐,尤其是对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予以高度重视,将其移植到其它类似的生境中保存。对已砍伐的林木采取异地补偿的措施,用积极的方式完成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c)打桩、挖掘机械、设备运输等施工噪声对动物生存居住环境产生威胁,会造成野生动物的迁移、动物种类数量的变化,因此采取低噪音的施工机械,减少打桩、爆破次数,将施工建设噪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小。
  d )在规划塔型中设计了铁塔长短腿、全方位高低腿和主柱加高基础,最大限度地适应山地地形变化的需要,使塔基避免了大开挖,保持山地原有的自然地形。

 

发布日期:2008-6-14 【返回】

咨询电话:021-64515095 64515602 64515630 64822921 64833361 传真:021-64086484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常见问题 | 安全交易 | 购买流程 | 如何付款 |沪ICP备05003613号 ©2008.All rights reserved.